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
学院概况

药物化学教研室

1.学科点历史回顾

药物化学学科始建于1999年,于2007年建立徐州医学院—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徐州地区新药创制与研究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本学科已经成为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药创制与评价工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化学是桥梁学科,与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药学其他二级学科紧密结合,在我校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我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药物化学学科依托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平台,以“学术创新”为宗旨,围绕创新药物分子的开发与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开展研究,主要包括:(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药物研究;(2)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技术及其在创新药物分子开发中的应用;(3)抗肿瘤药物研发;(4)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设计与开发;(5)药物合成方法学研究。

3.师资队伍

目前,药物化学学科由10余名专任教师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现有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博士后研究人员4人。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药物化学、化学、化学生物学的专业背景,有丰富的海外研修经历(荷兰莱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美国堪萨斯大学),是一支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

4.学科科研情况

近5年来,药物化学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中国博士后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江苏省博士后基金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8项,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5项,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1项,徐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5项。

近5年来,药物化学学科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国际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5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目前,药化实验依托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完善的药物合成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包括核磁共振仪、微波反应合成仪、平行反应合成仪、质谱、气相色谱仪、高压反应釜、中试实验反应釜、全自动中高压分离系统、Dell计算服务器、高性能PC机、酶标仪、垂直电泳仪等仪器。已形成一个集新药研究、制药技术开发和药学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研平台,是苏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重要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药物化学学科积极投身于教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学科承担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设计、药学文献、化学生物学研究与进展等课程,其中,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专业英语课程确立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立项项目。参编教材9部,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教材《药物化学》。获得各类教学奖项20余项,其中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徐州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第一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簪实验教学改革大赛”特等奖。此外,先后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1次、江苏省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连续两届获 “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和银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获得教育教学课题10余项,其中,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2项,徐州医科大学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专项立项课题3项。

自2012年以来,药物化学学科已经招生8届研究生,共培养5届毕业生。我校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在高等级医院、国内大型医药企业、高等学校等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鲁南制药等,就业率达100%,体现了我校药物化学专业良好的人才培养能力。

7.学科社会服务

药物化学学科始终坚持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同步、学科的科学研究必须能够实现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原则。近10年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为我校积累了能够服务于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所需要的药物合成、药物制备工艺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和科研条件。本学科累计承担了制药企业委托的新药研发项目10余项,其中“Ⅱ型糖尿病药那格列奈关键中间体D-苯丙氨酸制备技术”、“非甾体抗炎药D-萘普生手性拆分制备技术”和“D-萘普生及其新剂型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已实现成果转让。“吉非替尼原料药及其片剂”、“依达拉奉原料药”项目中,本学科承担了该药物的原料合成工艺、有关物质合成、中试放大等工作。本学科努力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已取得多项原创性的成果和知识产权,为徐州地区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师个人简介:

  

张玲,女,1981年9月生,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物化学学科负责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访问学者。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

本人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研究方向为:①小分子探针的开发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②重大疾病标志物的发现与灵敏检测;③基于化学生物学的药物发现。近年来,紧跟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致力于生物体内活性物质、疾病标志物的小分子探针的开发以及硫化氢供体药物的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Scientific Reports、Analyst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314;上述发表的科研成果,被引频次累计达300余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完成企业横向课题5项,参与技术成果转让2项。


牟杰,女,1974年10月生,原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现任药学院党委委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访问学者。徐州化学化工协会理事,徐州医科大学“振兴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本人通过生物学、化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研究方向为:①新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发现;②针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展创新药物的发现;③基于绿色化学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近年来,紧跟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围绕“新靶点确证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针对肿瘤、脑病、银屑病和牙周疾病等进行新药创制和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课题10项,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发明创新二等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 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最高12(Angew. Chem. Int. Ed.)。申报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完成企业横向课题3项,负责技术成果转让2项。

指导研究生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4项,连续三届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1次、江苏省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连续两届获 “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和银奖。2018年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及江苏省、淮海经济区、徐州市创新创业项目优秀奖。

主讲《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担任《有机化学》、《药学专业英语》、《药物合成反应》课程建设负责人,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主持省、校教育教学课题4项。连续多年获得教学优秀奖,2017年获评徐州医科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9年被评为“最有范研究生导师”。2016年获全国首届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大赛特等奖,2018、2019年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优秀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2项。


谷小珂,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进入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开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工作。近年来研究方向为抗肿瘤及糖尿病并发症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徐州市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药学院院长人才专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等药物化学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6篇,申请专利4项(已授权2项)。作为合成项目负责人,完成企业横向课题2项。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研究生《化学生物学进展》以及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徐州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讲课考核比赛优秀奖、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


薛运生,男,1977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4月加入药学院,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研究兴趣包括基于天然产物的生物抗氧化剂及其相关药物的设计开发、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及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等。已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先后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主持完成校教育教改课题两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教改课题一项,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四项。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一项(指导教师),徐州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三),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徐州医科大学振兴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


郑友广,男,1981年9月生,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分子生物科学系(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sciences)及药物化学系(Depart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访学。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本人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药物化学研究。研究方向为:①多靶点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②Fragment-based药物设计:靶向RNA结合蛋白的分子探针的发现。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在Eur. J. Med. Chem., Bioorg. Med. Chem. Lett., Chem. Biol. Drug. Des., Med. Chem.等SCI主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SCI期刊Med. Res. Rev., Eur. J. Med. Chem., Med. Chem.Res.等杂志审稿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徐州医科大学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作为指导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三等奖1项。


安琳,女,1979年9月生,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访问学者。

本人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超分子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研究方向为:① 超分子抗肿瘤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② 基于抗肿瘤药物小分子的超分子载体设计与开发。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EJMC、NJC、BPB等杂志发表相关论文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项。 


黄统辉,男,1982年8月生,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与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药学专业博士学位,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 North Carolina)研究与发展中心访问学者。

本人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研究方向为:①具有减肥和降糖作用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②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近年来,紧跟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糖脂代谢性疾病药物分子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Tetrahedron Letters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高剑,男,化学生物学博士,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入选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C类项目。近年来,致力于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的靶向药物设计与开发。同时开展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顺利结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1项。主持徐州医科大学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专项教改课题1项,指导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以唯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本科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no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olecule Design, Molecules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394,IF > 3的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刘玲,女,1982年10月生,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包括:(1)新药合成;(2)基因载体的合成及生物学评价。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Biomaterials上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10.3;申请发明专利1项。


曹旭东,男,1986年5月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后。

本人长期从事精神神经系统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工作,在药物设计与合成以及活性研究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基于新靶点神经痛镇痛药物研究和多靶点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研发两个方向进行深入探究,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J. Med. Chem》,《E. J. Med. Chem》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中国专利5项,WO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