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教研室成立于2005年,2012年起招收药物分析硕士研究生。教研室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学位教师1人。目前,拥有海外访学经历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
教研室拥有GC、HPLC-DAD、LC-MS、电化学工作站等大型仪器,具备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检测体内药物的能力,2010年成立对徐州市开放的药物体内及体外质量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体内功能性活性物质的检测与评价、体外化合物的检测与评价检测。近年来,药物分析学科已承担科研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共发表SCI源论文1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3.903。
目前药物分析教研室现承担的课程:药物分析、分析化学、临床药物监测。其中分析化学课程为徐州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2007年药物分析学科被徐州医学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在教材建设方面,汤道权副教授作为副主编编写人民军医出版社《治疗药物监测》教材。汤道权副教授、杨冬芝博士分别参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杨冬芝副教授参编专著《无机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应用》、《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此外,结合药学院实际情况,教研室自编了双语教材《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教师个人简介:
汤道权,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高等教育医学会药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理事,徐州药学会理事,淮海科技奖专家库成员,徐州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理研究。主持完成及在研省级科技项目5项、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均排名第1);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
杨冬芝,女,1979年4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7毕业于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药物分析教研室任职。2015.2-2016.2至美国密歇根大学交流访学,2016.2-2017.2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7项。近5年以第1和通讯作者在Biomaterials,oncotarget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4篇。主要承担本科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等专业的《分析化学》及《药物分析》,研究生《药物光谱分析选论》等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已发表教学论文3篇,参编《分析化学》教材,《治疗药物监测》1部。 |
江相兰,女,1974年8月生,副教授,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药物分析教研室教师。主要讲授《分析化学》、《药物分析》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质量标准建立及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江苏省高校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徐州市科技局等课题。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编教材1部,申请专利1项。 |
林奇泗,男,汉族, 1980年2月生,药物分析学专业博士,2013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现为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药物分析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已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教学论文3篇。参与国家科学自然基金3项,省级课题4项,主持市科技厅课题1项。 |
于妍妍,女,1985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同年进入徐州医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高灵敏、高精准检测技术的构建以及在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究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等。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项目的资助。博士毕业论文于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术论文。近五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it、Anal. Chem、Chem. Commun、Biosens. Bioelectron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包括一区论文8篇,累积影响因子近80分,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26。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各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多项等。承担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专业《分析化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以及研究生《药物光谱分析选轮》理论教学工作。参编科学出版社《分析化学》教材一部。 |
高丰雷,男,1984年生,理学博士,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分析化学系,并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物传感分析。近五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ACS Nano、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各一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一项,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一项。2018年获得江苏省“333工程”,2016年荣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
邱净英,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201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农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进入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开展抗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等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Tetrahedron、MedChemCom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已授权2项)。教学方面主要承担研究生《药物光谱分析选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及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药物分析》、《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 |
郭梦喆,理学博士,徐州医学院副教授。2009-2014年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潘远江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研究课题为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质谱行为研究。尤其擅长运用电喷雾、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裂解反应机理以及利用衍生化等手段开发其高效质谱分析方法。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疾病生物标志物探寻以及相关机制研究。利用液质联用等手段,并自主开发富集、分析材料对糖尿病肾病、肿瘤等疾病中核苷类小分子进行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探索核苷小分子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的机制。参加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4篇;影响因子大于3,10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科学基金和人才项目五项,徐州市科技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三等奖一项;淮海科技一等奖一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委员。 |
季帅,男,1988年0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2011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药物分析教研室,主要从事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计划。 |
王一男,男,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讲师。1989年5月生,山东齐河人。201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药学专业;2014年毕业于沈药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沈药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代谢组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徐州市课题一项。担任药物分析及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 |
马云苏,1990年,2018年6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等重点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生物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目前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各一项,近3年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technology,Microchim. Acta,J. Mater. Chem. C等知名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