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06年4月。首任教研室主任为印晓星教授,现任教研室主任为鲁茜教授。现有工作人员8人。专业背景(本科):药学专业3人、临床药学专业2人、医学专业3人;职称构成: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
目前临床药理学教研室承担的课程: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师理论与实践。2008年《临床药理学》被评为徐州医学院精品课程,2010年《临床药理学》荣获江苏省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方面,2006年,印晓星教授被卫生部聘为首届临床药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年印晓星教授和吴云明副教授分别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2009年,印晓星教授主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材;2009年吴云明副教授参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以及《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材;2010年吴云明副教授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2011年,印晓星教授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和学术专著《治疗药物监测》;2011年,魏群利教授主编学术专著《时辰药理学与时辰治疗学》;2013年,鲁茜副教授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药理学》。其中,印晓星教授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2011年获批为江苏省精品教材、2012年荣获“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7年实现再版。参编教材涵盖人卫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中国医药出版社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医学概论》等临床药学专业用教科书。
教学改革情况, 2005年,印晓星教授“把握需求发挥优势,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获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吴云明副教授“拓宽知识面与自学能力培养的《临床药理学》教学模式” 获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印晓星教授“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009年,印晓星教授“紧扣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临床药理课程群’”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医药兼备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发挥医学优势,强化一体两翼,医学院校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工作方面,教研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获得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1项,获2015年度“刘昌孝院士人才奖励基金”,获2012年“Johnson & Johnson Asia Outstanding Graduate Thesis Award in Bio-tech”二等奖,获2016-2017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及三等奖各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专利18项,授权7项。开发“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模拟与仿真”系统一套。
教师个人简介:
印晓星,男,教授,博士,药理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1998~1999年香港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现任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药理学会新药临床前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药物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333工程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1项等。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DN领域系列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2004年获得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007年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年获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2015年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以第一完成人申请专利8项,授权3项。 教学上成功构建了我校的药学相关专业体系。2008年我校药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江苏省特色专业;2009年,我校临床药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2010年主讲课程《临床药理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11年“医药兼备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17年“发挥医学优势,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主编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获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江苏省精品教材。主编教材及专著4部,参编7部。 作为学科带头人,药学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作为专业负责人,药学类(药学、临床药学、药剂学)成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药学实验中心成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讲课程《药学概论》获得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013年,药学实验中心获批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2014年,作为实验室主任,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实验室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糖尿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药学专业获批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16年,作为中心主任获批江苏省新药创制于与评价工程中心。 |
鲁茜,女,博士,副教授,药理学/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临床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临床药学学科负责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2年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201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Yong Loo Lin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任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精益化用药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药学会理事、徐州市药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以及基因多态性与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徐州市科技项目1项。并先后参与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并获得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淮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专利1项(排名第4)。 |
魏群利,副教授。主持人事部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相关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核心期刊论文20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及三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三、四)、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九)。2011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时辰药理学与时辰药物治疗学》和副主编《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等专著,参编人卫社临床药学专业用相关教材3本。 |
汪建云,副教授。2018年获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目前主持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并结题。以第一作者发表糖尿病相关发表科研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得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项(排名第四)、江苏省药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2011年参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时辰药理学与时辰药物治疗学》和《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并担任后者的编写秘书,并被评为校“振兴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
李成林,男,1985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主要从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主持各级纵向课题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学资助项目等,科研到帐经费累计近100万元,并主要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19篇,申请专利2项。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Lett、Biochem Pharmacol、Eur J Med Chem、Mol Carcinogen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一区论文2篇、二区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56分,单篇最高6.491。2012年获得“Johnson & Johnson Asia Outstanding Graduate Thesis Award in Bio-tech”二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4);2018年获2016-2017年度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
周雪妍,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临床前药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药物代谢酶的表达调控;内源性促(致)癌物代谢与肿瘤发生发展病理机制。近5年,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研究结果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0余分,申请专利4项,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度“刘昌孝院士人才奖励基金”,2017年度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
郭琳,药理学博士,现从事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5门课程的教学工作。2018年,徐州医科大学优秀教案与讲稿比赛三等奖;2018年临床药学专业青年教学能力大赛暨微课比赛二等奖。共申请国家自然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开发“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模拟与仿真”系统一套。 |
严蒙,女,博士,讲师,生于1989年3月。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担任《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相关研究,已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及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