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研室是我校一支优秀教学队伍,主要面向全校大一各专业层次学生开展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主要承担课程有《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医用化学》等必修课,教学内容涉及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生化、药理等医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基础。
教研室师资队伍优秀,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研室老师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向上,教学科研能力突出,近年来获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333第三层次人才”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校教学优秀奖6人,“学生心中好老师”3人,校级讲课比赛、教案展评等教学奖多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课题8项,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10项。教研室老师们一直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更好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教师个人简介:
朱松磊,男,1994年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徐州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教师,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医用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教材7部,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奖2项,校“振兴计划”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
张荣丽,女,副教授,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教于徐州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主要从事化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副主编化学教材5部,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主持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 |
路秋丽 ,女, 1963.09生,本科,副教授,化学教师 ,教龄37年。2016年获徐州医科大学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15-2016学年校教学优秀教学奖。2016年校优秀教案与讲稿比赛二等奖。校《基础化学》精品课程主讲人。 2015-2017年主持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一项。 2015、2017年主持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项。指导2014年省大创课题一项。副主编或参编教材五部。 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十余篇。 |
温相如,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课题,发表SCI科技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1部。2014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神经损伤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
徐洲,男,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徐州医科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徐州医科大学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三等奖2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市厅级课题2项,指导国家级、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项。在J. Am. Chem. Soc. (IF 13.858), J. Org. Chem. (IF 4.805), Chem. Eur. J. (IF 5.317), Org. Chem. Front.(IF 4.693),Org. Biomol. Chem.(IF 3.559), RSC Advances(IF 3.108)等SCI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3部。SCI期刊Org. Biomol. Chem.,Scientific Reports, RSC Advances, Curr. Org. Chem., Lett. in Org. Chem.等杂志审稿人。 研究方向:①药物合成方法学研究,尤其针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类天然产物与药性骨架分子合成的新方法研究;②Au(I)/Ag(I)促进的化学转化及其在药物合成上的应用研究;③脑保护剂药物开发;④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在诊疗一体化上的应用研究。 |
王静,女,1994年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05年获硕士学位,化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化学、医学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校随堂听课比赛一等奖,校教学优秀奖,市厅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7篇,副主编教材2部。 |
朱晓彤,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进入徐州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担任本科生及专科生《医用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医学化学实验》以及留学生《Organic Chemistry》、《Experiments of Organic Chemistry》、《Experiments of Basic Chemistry》等教学工作,参编多部教材,先后在省级、校级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型论文多篇。201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筛选。主持并参与各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化学权威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发表SCI论文10余篇。 |
陆永超,博士,副教授,就职于英亚体育app官网入口化学教研室。2010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硫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毛细管电泳、色谱、光谱与质谱分析研究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任职,主要从事海水化学资源的分离、提取与相关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制备研究,包括有机溴化合物研发、膜分离过程优化、海水及海洋生物中微量元素提取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公益行业专项项目及科技部攻关项目。2014年10月,调入徐州医学院化学教研室从事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
唐晓栋,男,1982年7月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制药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7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2014年取得博士学位。2015年8月进入徐州医科大学公共教学学院化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与徐州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引进人才课题,江苏省创新团队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承担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值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组分复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对化学,物理和生物系统中存在的振荡行为的机理模拟和方程推算,通过数学方法对多物理场耦合的自然中的时空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目前已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Chao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Molecules等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
吴楠,女,江苏徐州人,1980年生,现为药学院化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2018年11月调入徐州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自入校工作以来,工作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十六个班次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及试卷批改工作。教学过程中,以身教重于言教为本,时时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善于理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人而教,因材施教。 调入我校之前,任职于空军勤务学院。任职期间,主讲《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教学能力突出,多次参加军队和学院各级教学竞赛,获得全国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竞赛一等奖1项,所授课程多次被评为学院优质一堂课。参与完成的教学理论课题多次获得军队和学院教学成果奖,相关的“如何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等理论成果多次发表于《大学化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多个核心期刊。 本人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有机合成,主要进行热反应和固相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能够熟练进行红外、核磁、单晶衍射仪等大型仪器的谱图解析工作;工作以来,主要进行航空燃料和润滑油的分析和应用研究。目前在研军队、省、市各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空军项目2项,省自然基金1项(BK20161187),主持徐州市自然基金1项(KC16SG269)。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59篇,均为一作,其中在TL、LOC、JCR等多个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EI 论文3篇,中文核心25篇。 |
刘燕妮,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和膜过程,博士期间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 |